8月28日早上,中國茶葉流通協會授予七星關區“中國古茶樹之鄉”稱號,亮巖太極古茶成為了“國寶”。
貴州省茶葉協會會長祿智明、中國茶葉流通協會副會長、貴州省茶葉協會常務副會長張達偉、貴州省移民辦正廳級巡視員陳萬橋,市區領導宮曉農,王炳榮,胡敬斌,吳堅,以及200余名來賓在畢節市七星關區共同見證了這一激動人心的時刻。現場茶藝表演環節,太極紅茶連續31泡,色香味俱在,讓現場嘉賓驚嘆不已!

△授牌儀式現場


△關于命名畢節市七星關區“中國古茶樹之鄉”的批復
漲知識:什么是古茶樹?
提到古茶樹,小伙伴們是不是都有種“望塵莫及”的感覺,其實不必把它想的有多么神圣,小編今天就來給大家普及一下知識:古茶樹是指分布于天然林中的野生古茶樹及其群落,半馴化的人工栽培的野生茶樹和人工栽培的百年以上的古茶(林)。

△掛牌儀式現場品鑒

△包裝精美的成品
“中國古茶樹之鄉”實至名歸
畢節市七星關區具有悠久的茶葉生產歷史,據《華陽國志》《茶經》等有關史料記載,早在秦漢時期的平夷縣(今七星關區一帶)就種植、制作、飲用茶葉,清代還出產了著名的“太極貢茶”,茶葉獨具特色,品質極佳。太極(俗稱水田壩)古茶文化頗為深厚,種茶、制茶、飲茶有自己的特色。

△好山好水好茶葉
村寨的老百姓嫁娶、喜慶、喪葬和祭祀等民間活動儀式中,茶是不能沒有的物品,民間稱“五谷鹽茶”都要齊全,缺一不可,由此可見茶文化在民俗中的濃厚影響。

△家家戶戶來采茶
亮巖鎮太極村是七星關區太極茶的發源地,也是太極茶葉種植的核心區。時至今日,走到太極村的古茶山上,明清時期種植的茶樹還茂盛生長。相關部門的考察結果顯示,在亮巖、燕子口等鄉鎮,尚存具有價值的古茶樹69877株,可以說七星關區是目前畢節乃至貴州古茶樹存量最多的地方。

△亮巖鎮太極村全貌

△滿山的茶樹
這些古茶樹基徑20厘米至30厘米的共767株,30厘米至36厘米的17株,基徑最大達36厘米(1株),株高最高的達5米。

△茶樹勃勃生機
12個茶葉種植基地正在成長
“十二五”時期,七星關區緊緊依托貴州省打造的“三綠一紅”重點品牌,大力打造“烏蒙山寶·畢節珍好”茶產品(周驛茶場打造出“驛亭春”品牌的紅茶和綠茶;青場鎮初都茶園、亮巖鎮太極村分別注冊了“初都白茶”、“太極古茶”等品牌),有效提升了畢節高山生態茶在省內外的知名度。“太極茶”有著獨特、顯著的增強免疫力、美容養顏、延年益壽等藥用和保健功效。

△喝出百歲老人
同時,古茶樹保護機構的成立,拉開了全區古茶樹資源保護與利用的序幕。目前,亮巖、阿市、撒拉溪等鎮鄉已對古茶樹進行掛牌管理、育苗、加工,并取得了初步成效——全區已建成12個茶葉種植基地,種植規模突破1萬畝,其中2500畝已投產,年產茶葉達2.5噸。
推動精準扶貧,我們是認真的!
在今后的茶產業發展過程中,七星關區將打造出萬畝古茶區、萬畝白茶區,到“十三五”末,力爭實現全區茶園面積突破5萬畝。

△美麗的采茶姑娘
培育壯大本地專業合作社及企業,提升我區茶葉加工技能水平,創新茶產品,力爭培育市級以上茶產業扶貧龍頭企業5家以上,創建在省內外具有一定影響力的七星關區地方知名茶產品品牌2個以上,不枉“高山云霧出好茶”的美譽。

△聽說采茶和山歌更配哦
積極發揮生態環境優勢,從茶企業、專業合作社、大戶入手,建好茶園基地,做大做強地方茶葉品牌,使茶產業成為推動我區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一個重大產業。
“中國古茶樹之鄉”的路,還很長!
區委區政府還將暢通融資渠道,幫助茶企盤活固定資產,提升資金使用的有效性;積極幫助產業園區推進標準示范茶園建設,嚴格按照農業部制訂的《茶葉標準園創建規范》要求進行科學規劃與建設,切實加強科學管護,確保其高產穩產;質量監督部門將抓好質量安全源頭,認真做好全面禁用的防、堵工作,農機部門將幫助茶企積極推進茶樹病蟲害綠色防控。特別是對招商引資進來的茶企要認真做好上門服務工作,提升綠色防治的成效;

△茶園風光
充分利用貴州省茶產業聯席會議辦公室扶持茶企建立茶園管護監控網絡平臺機遇,讓廣大消費者充分了解全區高山生態茶質量安全源頭現狀,繼續提高茶青下樹率,做強“烏蒙山寶·畢節珍好”區域公用品牌,豐富“中國古茶樹之鄉”的品質和內涵。
|